“习书记制定‘人才九条’的过程,也是正定解放思想、促进改革的过程”——习近平在正定

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,也是正定解放思想、促进改革的过程”——习近平在正定

文章来源:《学习时报》 [作者:邱然 陈思 黄珊] 发布时间:2018-02-12

采访对象:李乃毅,曾任河北日报社记者。19833月,采访时任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,撰写以人才九条为主要内容的《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》一文,《河北日报》329日头版头条刊发。后任石家庄市委副秘书长、办公厅主任。

   访 组:本报记者 邱然 陈思 黄珊

  采访日期:2017227

  采访地点:石家庄市翠屏山迎宾馆

  采访组:李乃毅同志,您好!1983329日,您在《河北日报》头版头条发表《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》的报道,在全省乃至全国引起很大反响。特别是著名的人才九条举措,对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、吸引人才到正定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。请您详细谈一谈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。

  李乃毅:1977年到河北日报社编辑部工作。19833月初的一天,正定县委宣传部报道组的同志找到我说:我们正定为了把经济搞上去,实现翻两番目标,县委要面向全国招贤纳士,准备出台一些举措吸引人才,习书记想和你谈一谈。

  因为我在政教部分管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新闻采编工作,同时也写过一些这方面的报道,便欣然应邀前往。习书记热情接待了我,这也是我们第一次见面,至今记忆犹新。那是一间十多平方米的办公室,一张办公桌,对面放着旧书柜,有两把帆布折椅,还有两个板凳支的木床,上面铺着带补丁的褥子。就在这样一个简陋的办公室兼卧室里,我俩面对面,打开了话匣子。

  习书记首先告诉我县委为什么要出台政策招聘人才。他说,正定是一个产粮大县,每年上缴粮食7600万斤,对国家贡献很大;又是一个高产穷县,老百姓生活困难,县财政资金拮据,城建、医疗、文化、教育等各方面欠账很多。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改变这种状况,否则翻两番目标无法实现。具体来说:一是农业不能单打一,不能只种粮食,还要发展多种经营。二是要发展企业,创新项目,引进技术,尽快把工业搞上去。可是正定的工业基础薄弱,现有国营企业管理水平不高,产品销路不畅,有的经营困难,有的面临倒闭。要搞活企业,最重要的是要有优秀的企业领军人物,县里恰恰缺乏这方面的人才,现在当务之急就是怎么把人才引进来。

  习书记说,打算出台一些吸引人才的政策,希望通过省报宣传出去,面向全省、全国,把那些懂经营、会管理、有技术的各路人才请过来,帮助正定加快发展。同时,这些人才也可以找到施展才能的舞台。

  听了这番话,我觉得习书记的想法非常好。一是他看准了发展战略的支撑点——人才依托;二是找到了市场经济的制高点——人才竞争;三是抓住了聚集要素的关键点——人才政策。我对习书记说:您的想法很好,我完全赞成,我会尽我所能写好报道宣传出去。但关键还是要看县委出台的政策是否具有吸引力、感召力,只有政策打动了人才的心,他们才会从四面八方奔正定而来。

  习书记谦虚诚恳,耐心地听取了我的建议。我把在报社采访实践中,所接触知识分子特别是科技人员的处境、困难、顾虑、期盼以及具体人物事例,向他作了详细介绍。他认真倾听,一一记在本上。在以后的时间里,习书记又在忙碌的工作中,抽出3个半天时间与我就这个问题进行深入探讨。

  习书记从政治态度、工作环境、利益分配、奖励机制、调动手续、生活待遇、家属安排、来去自由等9个方面,大胆突破,有针对性地提出独到的优惠政策。大到落实党的知识分子政策、放开经营自主权、入股分配、奖励机制、家属农转非、建人才楼、设人才服务处,小到生活上提供全部细粮、送粮到家、搬煤到户,习书记逐条认真思考,逐句仔细斟酌,逐字反复推敲。我不过是按照他的思路和要求,写成报道文稿罢了。所以说,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,就是这篇报道产生的过程。虽然报道署名是我,但人才九条是主体内容,所以它的真正作者不是我,而是习书记。

  采访组:人才九条突破当时有关政策的制约,都遇到了哪些困难?

  李乃毅:人才九条文字不长,不过千字,内容却事关各方。利润提成涉及分配制度,人才流动涉及人事体制,细粮供应涉及粮食政策,农转非又涉及户籍管理。比如人事调动,当时政策是不允许各省市间自由流动的。30多年前和今天不一样,工厂管理者、科技人员属于国家干部,不能自主选择供职单位,一切都由组织分配安排。你想调走,除非所在单位同意,否则你走不了。因为档案是每个干部职工所有的证明文件,你非要走,档案不给你,你的党籍、公职、工龄、工资在新单位接不上,你的户籍在异地落不了,你的口粮在粮店买不到,生活都成了问题。所以,档案关系转不到正定是不行的。针对这种情况,习书记大胆提出,凡是正定急需人才,派人员与原单位友好协商,以最大的诚意争取理解支持;本人决意到正定工作,原单位坚持不放,档案不给,县委、县政府责成组织人事部门重新建档接续关系。这一做法,突破了人才工作调动的瓶颈。尽管困难很多,但经过各方共同努力还是做到了,这确实是需要眼光、胆识和勇气的。

  采访组:当时除了工作调动,引进人才还有哪些阻力?

  李乃毅:阻力很多,尤其是在思想观念上。1983年,改革开放还不久,我们国家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时间不长,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没有从的禁锢中解放出来,还有很多人对知识分子存有偏见。比如,给人才提供全部细粮这一条,就有人不理解。那个时候,包括习书记在内所有干部、职工,都是吃60%的粗粮、40%的细粮,这是国家的规定。给引进的人才供应100%细粮,当时有的人不理解,为什么让他们吃100%的细粮,而我们工人阶级、劳动人民就要吃粗粮?在分配方面,也有人激烈反对。我们干部职工每个月工资才几十元,他们一张纸上写个配方,技术转让费就要几万块,有了利润还要提成,凭什么呀?这就是上世纪80年代初人们对知识、对人才、对先进生产力的认知程度。在当时历史背景下,给引进人才这么多优惠条件,一些人确实难以接受。怎么办呢?习书记首先统一县委一班人的思想认识。他亲自带队到南方改革开放前沿地区考察,然后召开全县干部动员大会,讲形势、谈发展、绘蓝图、论人才,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,通过相互交流,形成全县共识。可以说,习书记制定人才九条的过程,也是正定解放思想、促进改革的过程。

  采访组:人才九条定稿后,《河北日报》是什么态度?是怎样决定发表的?

  李乃毅:稿子写好后,我送给习书记审阅。过了几天,习书记对我说,县委已经研究同意了,你可以拿去发表了。那时正定县属石家庄地区领导,我建议先把稿子送到地委机关报《建设日报》刊登,以示尊重。习书记表示同意,就请县长程宝怀把稿子送到了《建设日报》。几天后,习书记又找到我说,《建设日报》把稿子退回来了,看你们省报能不能发吧。习书记没有跟我说《建设日报》不给发表的原因,也没有任何不满和埋怨。当时我想,人才九条确实突破了一些现有政策的制约,可能是地区的同志拿不准、不敢发。于是,我把稿子直接送到了《河北日报》社总编辑林放同志手里。他是一名老新闻工作者,解放战争时期的战地记者,政治思想理论水平很高。他看了稿子以后,给予充分肯定。他认为人才九条思想解放、观念创新,完全符合中央精神,应该尽快发出去,决定第二天在二版头条位置刊载。那时候,中央、省委的活动报道很多,一般都占头版头条。像县委一级的报道,要想上头版头条很难,即便是很有分量的稿件也要等。我建议宁可等几天,还是上头版头条为好。林放同志采纳了我的意见,5天后,也就是1983329日,人才九条终于在头版头条发表。眉题是树立新时期的用人观点,招贤纳士,博揽群才,正题是《正定县为有志之士敞开大门》,并且加了花边,以示重要,这是很少有的。

采访组:《河北日报》发表这篇报道之后,引起了什么样的反响和效应?

  李乃毅:人才九条发表后,省内外媒体(包括《建设日报》)纷纷转载报道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、经济学家于光远、教育家潘承孝等50多名高级专家学者,应聘参加了习书记组织的经济顾问团。于光远和数十名顾问先后到正定讲学,为正定发展出谋划策。全国20多个省、自治区、直辖市的700多名科技人员来函咨询、提供项目、联系工作调动,许多人是拿着报纸找到正定县政府的。习书记带领县委、县政府领导和有关部门、乡镇干部,用心落实人才九条,热情接待应聘人员,认真解决实际问题。仅一年多时间,一大批优秀人才和好项目就在正定安家落户。长期亏损的工厂扭亏为盈了,库存积压的产品畅销全国了。195型柴油机、精细化工碱性玫瑰精三露(今日的大宝)化妆品、优种冀棉2等一批优质产品投产。有的填补了我省空白,有的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,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。

  不仅如此,县委、县政府还依照人才九条精神,积极挖掘本地人才,组织人事部门对全县各界人才进行普查,登记造册,建立人才账。不论身份,唯才是举,择其专长,量才使用。同时,通过讲习进修、脱产培训,提升干部素质,展开经联协作。先后与全国32所学校、21家科研单位建立协作关系,引进人才和项目,并以此为突破口,创办了131家乡镇企业,扩大了村民就业,增加了经济收入,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。

  很快,人才效应就反映到县里工作的其他方面。习书记刚来正定的时候去学校调研,他看到透风漏雨的危房教室,趴在土台上写字的孩子,半年多拿不到工资仍坚持教学的老师,心情沉重,非常难过。他多么想给老师、孩子们改善一下教学条件,可是拿不出钱来啊!如今县财政收入增加了,他可以做以前难以办成的事情了。县委决定,教师工资开支列入县财政预算,每月与干部同时发放。县里筹措187万元资金改善办学条件,对1020间教室危房进行维修或拆除新建,给孩子们购置木课桌椅3000余套,16个村新建了教学楼。13个公社建立了文化站,45个村成立了俱乐部。不仅如此,对县城的主要街道重新规划建设,对重点文物古寺楼塔进行修缮保护。建起荣国府,带动旅游发展。同时开展五讲四美精神文明建设,改变陋习,治理环境,清洁街道,美化县容,人们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

  采访组:习近平同志当年主持制定的人才九条,使正定的人才机制更加开放和包容,大大促进了正定发展。请您谈一谈习近平同志在正定重视人才、尊重人才的具体事例。

  李乃毅:我在与习书记接触中感受到,他确实爱才,可以说,他遇才起敬,得才欣喜。人才九条出台后,他为了把石家庄市的一位新产品发明人请到正定办厂,晚上亲自到桥东区谈固小区登门拜访。小区楼房很多,不知住在哪个楼,习书记便用双手作喇叭扯起嗓子高喊那个人的名字,边走边喊,终于找到了他的家。当习书记了解到发明人在研制新产品过程中,他的儿子误服试剂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时,立刻答应把技术转让费再提高一些,以便给孩子治病。这位工程师深受感动,很快在新城铺乡办起了日化厂,当年盈利39万元。这对于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一个乡办企业来说,已经是相当可观的数字了。

  正定有一位很有才华的作家叫贾大山,为人正派,性格耿直,说话直来直去。习书记刚到正定工作时不满29岁,贾大山不屑地说:来了个嘴上没毛的人管我们。这话传到习书记耳中,他不但没有生气,而且还主动去贾大山家拜访,请教如何才能把正定的事情办好。习书记在与贾大山交往中发现,贾大山这个人德才兼备,坦诚务实,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,于是打破非党人士只能担任副职的惯例,把他直接提拔为县文化局长。贾大山当局长后,各项工作干得很好,受到人们称赞。

  这仅是两个事例,像这样的事还有许多。在人才九条中,可以处处体现出习书记思人之苦、谅人之难、成人之善、容人之量。像允许研究项目失败,不追究责任,工资报酬、往返车费照付一旦感到自己的技术专长不能有效发挥时,可以申请调到所向往单位,县委、县政府不加阻拦,并给予提供出走方便,等等。我想,正是习书记这种善政为民、厚德待人、求贤若渴、敬士如宾的人格力量,使有志之士心甘情愿汇集到正定,凝聚在他的周围,为共同的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
  采访组:您通过采写报道习近平同志制定的人才九条,都有哪些比较深的感触?

  李乃毅:主要有三条。一是习书记坚持实事求是,不唯书、不唯上、只唯实的思想作风。人才九条发表后,据我所知,有一些同志对此持有不同看法。既有赞成支持的,也有怀疑反对的。有的说行不通,有的说拿不准,有的嘲讽出风头,还有的叫嚷瞎胡闹。一时间在本地、本省引起一场大讨论,甚至波及全国。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,习书记面临的压力可想而知,但他心静如水,坦然面对。因为习书记不拘一格博揽群才的目的是富民强县,他衡量正确与否的标准是看能不能促进经济发展,是不是对人民有利。所以习书记不惧非议,继续一步一个脚印去做,全面落实各项承诺,用事实证明人才九条是正确的,最终赢得了人们的理解、支持、拥护。

  二是习书记运用创新思维,革旧除弊,解决发展中主要矛盾的工作方法。习书记来到正定之后,通过调研深深感到,造成正定高产穷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大、工业弱,产业结构不合理,尤其是企业基础薄弱,没有叫得响的产品,缺少懂市场、会管理、能研发的人才。要想改变这种状况,将第二产业做大做强,就必须把优秀的管理、科研人才引进来,把好的项目拿过来。习书记紧紧抓住引进人才这个牛鼻子,积极面对市场经济要素聚集与原有计划经济政策间的矛盾,主动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,大胆冲破旧有体制条条框框的束缚,积极运用务实政策导向,吸引大批人才、项目在正定落地,使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。

  三是习书记为了党的事业敢于负责的担当精神。人才九条里面的某些条款,在当时不仅招致非议,而且是要承担政治风险的。如第二条中大胆起用和广泛接受各种人才。其中包括出身不好,社会关系复杂,过去犯过错误已经改正的;曾当作资本主义典型批判至今仍不被重视的;由于社会上的偏见,使其科研遭受压制的;没有学历而自学成才的。这在当时都是犯忌的,很多家庭出身不好的人,或犯过错误、挨过批斗、没有组织结论的人,即便再有才干,也不能重用。现在正定要把这样的人当作香饽饽引进来,不少同志心存疑惑,顾虑重重。有海外关系的人里通外国怎么办?犯过错误的人再捅娄子咋处理?新产品研制失败损失谁负责?拿到科研经费跑了哪去找?一句话,就是认为这些人政治上不可靠,对他们不放心。习书记说:大家光说缺少人才,可又不相信人才,这怎么行啊?只要摘掉的眼镜,优秀人才就站在你的面前了。我们要诚心诚意地赶快把人才引进来、用起来。发生了什么问题,有什么责任,由我和县委负责。习书记就是这样,面对风险挑战,敢于承担责任。因为他知道,推出人才九条不是头脑发热,而是实现翻两番目标的必由之路;不是权宜之计,而是确实需要各方人才为正定的发展献策出力;不是为了捞取个人好处,而是要让40多万老百姓早日富起来,快点过上好日子。习书记这种为了党的事业敢于担当的精神,是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的。回想34年前,习书记招贤纳士博揽群才、焕发正定勃勃生机的这段历史,至今令人难以忘怀。是他,打开了正定改革开放的大门,吹响了富民强县奔小康的号角,这浓彩重笔的光辉一页,将永载正定发展史册!


地址:天津市静海县静海镇胜利南路14号 备案/许可证编号: 津ICP备15002701号-1 CopyRight 2006~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天津市静海区医院 技术支持:华易动力